8月10日,庚寅日,进入三伏天中的“末伏”。中国天气网发布了一份“全国末伏热力地图”,引发网络关注。

在这份地图上,降雨频繁的长江流域气温迅速降低,暂时退出高温行列。但在华南一带,虽有强降雨,气温仍然居高不下。这个末伏当中,全国最清凉的地区当属东北。黑龙江、吉林、辽宁的气温下滑明显,最高气温多在25℃上下,最低气温16至18℃左右,秋意渐显,凉爽舒适。

此处提及的长江流域以及东北三省,今年夏天的温度都颇不寻常。

之前两天,我们曾在《立秋了,武汉为何还这么热?》一文中提到,武汉的“立秋”常年有名无实,立秋之后往往还会炎热一段时间,气温下降的情况比较少见。没想到,今年刚过立秋,就进入阴雨连绵的状态,把气温一下压了下来。

今年东北三省的夏季气温则更为少见。中伏期间,受西北太平洋副热带高压北抬影响,东北多地遭遇罕见的高温考验,气温显著偏高,且持续性长、极端性强。热浪之下,黑龙江的空调卖到脱销,一度引发网友热议,“你可是曾经连风扇都用不到的地方啊……”

一两年的气温异常,从整个历史的角度来说,或许并不能作为长期趋势的预测依据。但是,从另一个角度,也有可能是某种周期性变化的前兆。

历史上气温曾有较大起伏

1972年,气象学家竺可桢发表《中国近五千年来气候变迁的初步研究》,由此奠定了通过研究历史气温变化揭示人类社会变迁原因的研究方向。

《人民画报》封面上的竺可桢

竺可桢以冬季温度作为气候变动的指标,将中国5000年的气候变化大致划分为四个温暖期和四个寒冷期。

第一个温暖期出现在公元前3000年至前1100年,长达2000年以上,约当于新石器晚期和夏商时期。从殷墟出土的象、犀牛等热带、亚热带动物的化石说明,黄河流域当时的气候比现在温暖湿润得多。

第一个寒冷期约250年,结束于前8世纪中叶,相当于西周时期。《竹书纪年》记载,周孝王七年,长江和汉水结冰。

第二个温暖期涵盖了春秋、战国、秦和西汉,至公元初结束,持续700多年。《史记•河渠书》记载,公元前110年,黄河决口,汉武帝指挥抗洪军民用河南淇园的竹子编成容器盛石头,堵塞决口,说明当时河南竹子生长茂盛。

第二个寒冷期从东汉末年延续到魏晋南北朝时期,到公元6世纪结束,持续600年。公元225年,魏文帝曹丕伐吴,水道结冰,兵船无法从淮河进入长江,不得已退兵。这是历史上第一次有记载的淮河结冰。

第三个温暖期与隋唐基本同期,持续400多年,到9世纪末结束。史载650年、669年和678年,长安冬季都无冰无雪;唐玄宗时期,扬州首次出现双季稻的记载。

第三个寒冷期出现在公元1000-1200年的两宋时期。1111年,太湖首次结冰,坚实可通车;1153至1155年间,苏州附近的南运河冬天结冰。

第四个温暖期出现在宋末元初,时间仅为100年,回暖程度远不及前三个温暖期。道士丘处机(就是金庸老爷子写过的那位)在1224年的北京写诗,提到“清明时节杏花开”,说明当时北京的气温与今日相近。

热力地图_百度地图热力_地图热力图怎么看

第四个寒冷期从1400年持续到1900年,是中国历史上持续时间最长的寒冷期,最冷的时期出现在1620-1720年,期间汉水7次结冰,淮河8次结冰,太湖与洞庭湖4次结冰。

从竺可桢的研究出发,之后的专家学者将中国历史上的气候变迁和社会发展相对应,发现二者之间的关系极为密切。论述颇丰,在此不赘述。

我们正在进入新的温暖期吗?

2020年3月,16头野生亚洲象从西双版纳州勐养片区出发,一路北上。到2021年,引发了全国人民的广泛关注。6月初,象群抵达昆明,从6月底开始迂回南下,终于在今年8月8日返回了栖息地。

这场大象迁徙,引发了不少生物与气象爱好者的猜测。野生动物对于环境变化的敏感程度大大超过人类。大象北上,是否说明气温线/降水线的北移已经开始?

甚至有人大胆猜测,也许在将来,大象将回到河南——“豫”这个历史上以大象命名的省份。

在2017年,另一桩事件似乎也在预示着气温与降水的巨大变化:黄河清了。

历史记载可查的“黄河清”共有43次,最长的一次为1727年(雍正五年),黄河澄清2000余里,持续20多天。2017年,从巴颜喀拉山到郑州桃花峪8000多里的河段,可谓“一江春水碧如画”,过开封才能看出泥沙的浅黄色,持续时间之长也为史所罕见。

黄河要变清,先决条件就是黄河沿岸尤其是黄土高原的的植被生长繁茂,限制住水土流失。而要黄河沿岸植被繁茂,固然需要投入巨大人力物力植树造林,但最根本的条件还是气温上升、降水增加。只有气温上升、降水增加,那些在干旱条件下难以成活的野草、低矮灌木才能成片生长,锁住水土。

2019年,莫高窟周围的沙漠出现了绿色植被

古人形容太平盛世,常用一个词叫“海晏河清”,“河清”说的就是黄河。因为“河清”通常意味着黄河上游植被茂盛,说明气温升高、降水增加,大体上可以等同于农作物产量上升,社会必然趋向于富足安定。

然而,中国现在已经进入工业化社会,农业生产与粮食保障的形势,和古代相比已经有了很大不同。当前情况下,平均气温上升的利弊如何,仍需仔细研究。

如果把视野放得更广一些,中国的气温变化,与当下常被提起的“全球气候变化”,似乎也有几分关系。

从上世纪90年代开始至今,国际气象学界的主流看法是:由于人类近几十年的发展,导致全球气温正在快速上升,而且后果相当堪忧。30年来,各类论述汗牛充栋,呼吁不绝于耳,比较激进的宣传者(如格雷塔·通贝里)已经到了声嘶力竭的状态。

关于“全球气候变化”热力地图,是否真的在变暖,后果是否真的堪忧,变化是否真的与人类活动相关,这其中的专业论证与争议极其复杂,一言难以尽表。但是,至少中国当下已经明确表示了对“气候变化”的认可,并作出了积极的应对态度,接受了以“碳减排”为核心的治理方向,必定事出有因。

风物长宜放眼量。无论是中国气温的变化,还是全球气候变化,在当下这个反应灵敏、信息畅通的社会,每个人都能及时了解到相关情况,就像我们之前围观大象搬家一样。广开眼界,兼听则明热力地图,自然环境的变化需要冷静思考、理性认知。

———END———
限 时 特 惠: 本站每日持续更新海量各大内部创业教程,一年会员只需98元,全站资源免费下载 点击网站首页每天更新
站 长 微 信: aiwo51889